中国利用政策工具,探索市场化机制,包括建立多层次碳交易市场和扩大绿色融资,以实现碳中和。
三个月前,中国重大制度创新——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网上交易。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交易市场,共有2162家发电企业参与,二氧化碳排放量达45亿吨。
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周三发布的一份白皮书,截至9月底,市场交易量达到1765万吨,成交额8.01亿元人民币(约合1.2524亿美元)。
事实上,在全国碳市场形成之前,碳排放交易试点就已经在地方层面展开了。
2011年以来,在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、深圳以及湖北、广东等省建立了7个试点交易市场。
2013 年,电力、钢铁、水泥等 20 多个行业的近 3,000 个主要排放者被纳入碳交易平台。
截至9月30日,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总量已达到4.9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交易价值约120亿元。
中国还于2012年制定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计划,以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向低碳转型。
截至上月底,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总量已超过3.3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成交额接近30亿元。
白皮书指出,为应对气候变化,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。